Lewis Cheng|數位行銷顧問
在變動愈來愈快的時代,品牌的競爭力已不再來自少數決策者的遠見,而是一群能主動學習、跨域合作、擁抱變化的人才。那麼,什麼樣的人才才算是「品牌人才」?未來的品牌人才,又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?
這場由 CoFound 合方共創舉辦的【未來品牌人才的進化之路|共創工作坊】,特別邀請長年將引導與教練方法融合品牌顧問工作的Connie蔡梅萍 擔任講師。她認為品牌推進無法倚賴單一專家或主管,而需要由團隊集體共創、共同前進。她擅長透過引導協助團隊運用自己的經驗去形成策略方向,也透過教練方法支持領導者覺察盲點、激發優勢,最終幫助團隊內部建立能持續行動的品牌動能。這樣的觀點,也正好回應了這場工作坊的核心命題:面對不確定的未來,我們該如何定義並培育下一代品牌人才?
工作坊從一個關鍵觀念展開:未來並非可預測的單一路徑,而是充滿變因與可能性的多重場景。這正是「未來學」的核心精神——透過跨學科、系統性的方式,探索哪些趨勢可能持續、哪些價值觀將轉變,進而預備多元應對策略。
未來學不關心短期預測,也不提供單一答案,而是培養人們看見未來可能變化的能力。講師引述:「未來不等於科技,也不代表進步」,提醒我們未來的演進既非線性,也不會是單一領域的推動結果,而是多重力量交織下的集體演化。這樣的視角,正是品牌與人才管理今日所需的——不只是快速應變,更需要預見變局並設計韌性組織的能力。
近年來,AI 技術的爆炸式發展幾乎改寫了工作模式。從 ChatGPT 到 Claude、Gemini、DeepSeek 等大型語言模型(LLM),都在加速取代或重塑既有職能。企業內部已經開始用 AI 擔任客服、銷售、法務草稿撰寫等角色;甚至如 Klarna 這樣的公司,已讓 GPT 取代了700名客服的工作量。AI 的崛起,不只是技術話題,更是組織與人才架構的重大變革。
正如 Connie 所指出的:「誰都不曾預料到 AI 成長的速度會這麼快速,甚至在這幾年讓人類的社會出現驚人的變化。」AI的廣泛運用遍及各大領域,包含醫療、商業、教育、工程等。這些變化逼迫我們重新思考人才價值:未來不只是要懂得行銷、懂得策略,更要懂得如何駕馭AI、適應環境、發展出新的合作與溝通能力。
本次工作坊以沉浸式互動設計為主軸,從個人到群體、從過去到未來,層層引導參與者進入未來人才的情境思維。一開始,每位參與者拿到紙筆,回想自己小時候的夢想與現在所處的角色,並思考:「我是否正走在自己預想的未來裡?」有些人從小想當歌手、醫生、飛行員,如今成為講師、藥師或企業負責人;有些人則在成長過程中完全轉向。這樣的自我對照,也是一種「未來預測」的練習。
接著進行分組活動,大家在一張長紙上回顧自1985年以來的重大社會事件,從科技、政治、教育到價值觀變遷,一路拼湊出三十年間的趨勢線索,並預測未來十年的可能樣貌。這不只是歷史回顧,更是訓練未來思維的過程。透過集體智慧,參與者們感受到:「未來並不是等待發生,而是可以依循已知的事件並找出脈絡,為之提早準備的。」 Connie同時也提醒大家,過往我們用慣性看待或分析事件時,常常忽略了人們在時代背景之下價值觀變遷的深層影響力; 反應在最後回顧與分享環節,許多夥伴提到透過價值觀變遷的梳理,會自然的開展出一系列驚人更具啟發性的未來預測。
在這樣的時代脈絡下,一個品牌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什麼?光有專業技能已經不夠,真正重要的,是好奇心、系統思考、情緒韌性與合作意願。人才的價值不再只是「做得快」,而是能否看得遠、想得廣、走得穩。這場工作坊不只是一次趨勢分享,更是一場深刻的未來素養鍛鍊。參與者不只帶回洞察,更帶回行動的框架與共創的能量。
略布局與規劃、到凝聚團隊關鍵成員的共識與方向,未來學的應用場景多元又精采。而在 AI 與跨領域整合成為常態的未來,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更快的行銷策略,而是更深的「人」的理解與協作。品牌競爭力的本質,將不再只是產品與訊息,而是人與人之間共識的生成與價值的實現。未來品牌的成功關鍵,不在於是否掌握單一技術,而在於是否擁有一群願意一起面對未來、一起創造未來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