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脑科学能收买人心

对于一件10元的东西能不能再优惠1元,或许会成为该笔消费的关键因素,但是对于一件1万元的商品来说,是不是能再优惠1元,反倒不是件太令人在意的事。

这真是个有趣的现象,明明都是1元,但我们更重视前者的1元?大脑关心的不是钱本身,而是折扣的价值。


品牌定位固然重要,在商业策略上不可或缺,但大脑对事物的『本能反应』,可以推动人们展开行动、往某件事物靠拢,当然有也能将人们推离,或是不被动摇。其中隐密的关联性将会密切的想人们的决策和行为,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发挥作用。


品牌腦科學能收買人心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
以下分享其中3种暗藏在各大品牌中惯用的心理效应:

 

品牌脑科学的禀赋效应


禀赋效应描述了一种心理现象:当一个人已经拥有某样东西(物品、资产等)时,他会对这件东西的价值给出一个比其他人(或者自己原本)更高的估价。


在Kahneman, Knetsch & Thaler(1990)的研究中,找了一群康乃尔大学法律系和经济系的学生来参加,

参与者被分为2组:


1. 一组参与者会先拿到一个杯子,问他要多少钱才愿意出售这一个杯子。

2. 另外一组参与者不会拿到杯子,而是问愿意花多少钱买这一个杯子。

 

这是一个让双方估计市场价格的一个研究,有拿到杯子的人就是卖家,没有杯子的人是买家,利用一买一卖创造一个市场,看出买家与卖家对于杯子价格的差距有多少。

 

研究结果是:有领到杯子的参与者,出价几乎是另一组的2倍。

 

这下我们就不难了解宜家ikea为何要设置这么多体验区,让客人体验拥有后的感觉,替商品在结帐前发挥禀赋:比方说,美美的样板屋,根本放了用不到的装饰品,但是总会觉得自己拥有理想的生活,更容易让客人把宜家的装潢投射为自己的家。当你坐下来开始想着这些柜子在家中如何摆设时,都会默默增加你采购的机率。

 

品牌腦科學能收買人心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
品牌脑科学的7秒钟色彩理论


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,最多只需要花7秒,就可以确定是否有兴趣,其中「色彩」影响大脑高达67%,成为人们对于评断商品好感度的重要因素。


品牌腦科學能收買人心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
雀巢咖啡曾做实验,把同样的咖啡分装在绿色、红色和白色的杯子中,让消费者试喝,得到的结果是:大多数消费者认为红色杯中的咖啡味道最棒,而绿色杯中的感觉偏酸,白色杯子的则感觉偏淡,于是,雀巢选择红色作为包装设计的主要色彩,结果一推出即在市场大受欢迎。


品牌腦科學能收買人心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
google分别在gmail和搜寻引擎发布相同的广告,结果gmail的广告点击表现较好,原因在于两者广告标题的「蓝色阴影不一样」。于是,他们在41种色调中进行测试,最后发现,略带紫色调的蓝色,最容易刺激使用者点击广告。因此,Google在2013年将搜索结果的标题套用这样的蓝色,最后获利增加了2亿美元。


品牌脑科学的峰终定律


即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,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与终时的体验,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、好与不好体验的时间长短,对记忆差不多没有影响。

 

当消费者走进星巴克所感受到的是放松的音乐与自在的氛围,服务人员点完咖啡后将咖啡名称以意大利文复诵给吧台手,这个过程称为Drink-calling,再来是写上名字的咖啡杯,被送到了顾客手中。


品牌腦科學能收買人心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 

它销售的不只是一杯咖啡,还包含了一种具有温暖、关心、亲切而愉悦的情境感受,希望为顾客联想到一个除了家与工作地点之外,「第三个好去处」的空间体验。

 

即便在购买咖啡过程中,难免有「排长队」、「价格昂贵」、「制作时间长」、「不容易找到座位」、「环境吵杂」等很多差的体验,但是放松的空间设计、友善的服务、产品的包装推陈出新的商品,作为消费体验中的『峰』,让我们始终感知这杯“社交咖啡”的独特魅力,甚至认可咖啡体验比咖啡的质量更重要。

 

大脑被收买的机率比想像中的更高,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,但事实上潜意识主宰我们的认真和决策,脑科学才是我们的自动导航。善用消费者心理,为品牌获得更多认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