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自家品牌的产品销往全世界往往是创业者的伟大梦想之一,它的实现不但为企业开拓新的销售领土,将商业版图扩大至全球,带来可观的营收,还能网罗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品牌认同者,与一样具有开拓精神及商业头脑的企业家,并肩为销售同一个品牌商品而奋斗,让品牌能在世界各地开花落地,建立完整有效的商品销售网络。
然而,开疆辟土本来就是一个艰困的任务,更何况是在现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,即便不到全世界做生意,全世界的品牌也会来到中国市场的门口叫卖商品。 因此,对企业来说,想要扩大营收的快速方法之一,就是透过建立有效的海外经销体制,将商品销售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
一个品牌想要快速取得良好的销售成绩,好的商品在今日只是基本的门槛之一,更不用提那些基本的工作,诸如拥有完整的售后体系及稳定的制造质量,取得贩售区域合法商标注册,符合世界各国的法规等等。 海外商业版图的布局,前置工作往往比想象中还要繁琐冗长,尤其是设下商品安全规范或是地方认证门槛的国家,前置作业往往超过一年半载。 因此选择正确的经销商,就显得更加重要了。 它不但影响初期品牌的落地方式和销售成果,也牵动着原厂团队对于市场长远的信心与投入。
寻找合适经销商的候选企业合作,和品牌的商业销售策略有很大关系,通过有系统的搜寻方式,可以在一个国家找出全面的后选名单,比方说通过当地国商会所提供的进口商名单、协会的推荐名单、当地展会的厂商名册、竞争对手的经销商、关键词搜寻、渠道访问等等,将不同的数据来源比对清单后,很快就可以得知哪些是当地代表性的企业。 网络时代的最大好处之一,就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远距理解企业的状况,或谨慎透过当地商业信用调查,一样能清楚总结候选名单。
选择经销商时有几个不同的重点,从企业资本、销售团队规模、行业经验、通路资源、经销意愿,以及是否已经代理近似的品牌等等,都是评估的重点,原厂在综合考量这些面向的不同情况之后,从有意愿的经销候选企业中,按得优先级展开合作框架的深度会谈。
会谈的重点通常以建立一个商业共识为目标,意即品牌在当地的市场定位、终端定价、推广方针、售后机制等等面向的运作共识,同时双方签定经销合同,以明定以下重点:
1 经销年限
2 年度最低采购金额
3 经销区域及渠道
4 经销商品清单及报价
5 终端市场定价
6 交易条件
7 销售预估计划
8 市场策划与回报机制
9 推廣材料的提供與核准
10 售后保修与商品责任
11 退换货机制
12 违约处置
13 解约条款
14 因行业不同所衍生的权利与义务等
签定经销合约意即在当地国家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,品牌就此落地开枝散叶。
除非当地经销商的表现意外的不好,不然通常在期初的几年内,只要是愿意配合投入市场并快速调整地方商业战略的伙伴,原厂也不会轻易改变经销的伙伴关系。 因为原厂投入了一连串的培训,以快速地协助当地经销伙伴能有效率的经营品牌与销售商品。 良好的经销培训工作包含:
1 品牌识别规范介绍
2 市场推广素材与工具
3 商品介绍与销售优势
4 技术说明与竞品分析
5 售后服务与保修系统
6 各国经销商活动分享
经销商的开发与经营是个有趣而艰难的任务,对刚开始投入经营市场的原厂而言,语言只是艰难的挑战之一,相信很多国际业务人员都会同意,那些说不清或说得溜的经销商,对原厂来说都一样是挑战。 除了面临到原来的品牌定位要面对全世界不同市场的考验之外,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团队工作沟通,观察不同地区的经销商是否认真在当地经营品牌,定期评估业绩成效及协调策划新企划等,都一再地考验着双方团队在远距工作下的耐心、精力、智慧与情商。
虽然经销商的开发过程是缓慢且充满变数,但对于那些成功的知名国际品牌而言,绝大部份稳健的获利来自于各区多年来的市场耕耘。 他们的内部团队与经销商并肩合作,共同深耕市场,双方成员也建立了深厚的战友关系。 因此,健康的经销体制有助于品牌价值在各地积累,同时也为原厂与地方经销商两者都带来长远的友谊与营利机制,透过地方的经销商反馈,原厂也得以不断精进,有朝一日,才能成为真正受人推崇的国际品牌。